8月6日上午,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后震荡翻红。截至8月5日,A股两融余额达2.0002万亿元,这是时隔十年以来,两融余额再度突破2万亿元大关。

据上海证券报报道,分行业看,在两融余额连续增加的态势下,申万所属的31个行业中,融资余额增加的行业共有24个。从加仓方向看,近1个月融资资金净买入额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为有色金属、电力设备、非银金融、计算机、电子。

个股方面,7月以来,150家A股公司获融资客加仓超1亿元,加仓居前的10只个股分别为浦发银行、东山精密、比亚迪、紫金矿业、新易盛、鹏鼎控股、中际旭创、中油资本、北方稀土和中信证券,融资净买入额分别为8.96亿元、8.5亿元、8.3亿元、7.41亿元、6.36亿元、6.17亿元、5.59亿元、4.94亿元、4.25亿元和4.01亿元。

据证券时报报道,A股历史上融资余额曾经在2015年的牛市中突破过2万亿元,时间段2015年5月下旬至当年7月初,共有30个交易日融资余额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,历史最高峰时为2015年6月18日,当时融资余额为22666.35亿元。

富国基金认为,两融余额上升代表投资者使用杠杆的比例增加,是市场“风险偏好放大器”。它常常反映出投资者对后市的乐观态度,愿意承担更高风险以放大收益。参考历史牛市如2014年,两融余额快速攀升,往往会催化指数加速上涨,或是牛市深化、从“结构牛”转向“全面牛”的风向标。本轮行情或已展现出牛市初期特征:交易活跃度和杠杆资金上升提供“动量”,风险偏好改善营造“情绪基础”,行业主线清晰勾勒“结构框架”。

对于本轮反弹的资金情况,中信证券认为,最初增量资金是比较广泛和普遍的机构资金净流入:随着行业持续跑出相对基准的超额收益,主动权益类产品发行开始回暖;私募产品备案规模在6月超过300亿元,同比增加125%;险资也在政策推动下继续保持增配权益的趋势。随着市场赚钱效应开始积累,7月以来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流入加速。近期行情热度升温、“反内卷”叙事逻辑加强,一些保守型资金可能也在被动调仓。

兴业证券表示,支撑此前市场上涨的三个核心逻辑:政策底线思维、新动能亮点涌现、增量资金入市,均未出现任何变化。短期休整有利于行情中长期的发展,后续依然有较多提振市场信心的潜在催化,新一轮行情随时可能启动。

招商证券指出,半年报有望确认上市公司整体自由现金流改善的逻辑,强化重估A股的逻辑。同时,市场目前站上扭亏阻力位,盈利效应积累后,场外增量资金在持续流入。A股在8月走出先抑后扬,创下新高的可能性比较大。